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極其重要一環,通過梳理目前國內外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較好的經典案例,我們總結出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產業振興的三大類型,十個案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目前全國各省市縣都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振興鄉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要實現鄉村的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其中產業振興為核心,只有通過發展產業才能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吸引人才聚集和資源聚集,解決農民就業實現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三產融合”,才能使得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01 村集體帶動模式 案例:袁家村 地理坐標: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北部,位于舉世聞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離西安 60 公里,約 1 小時車程。 村莊規模:袁家村共有 62 戶,286 人,土地面積 660 畝,發展到今天已經吸引外部 3000 人來到這里。 開發主體:村集體和村民共同組織村集體開發經營公司作為袁家村的主體,同時成立自有的村莊管理公司和多種行業協會。 開發理念:回顧和總結袁家村的創業歷程、發展思路和基本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以支部為核心,以村民為主體;以創新謀發展,以共享促和諧;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打造農民創業平臺;以組建合作社為切入點,實現三變;以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實現三產融合發展;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強思想教育;弘揚優良傳統,淳厚鄉風民俗。 獲得榮譽:2017 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過 500 萬人次,總收入超過 3.8 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 10 萬元。先后獲得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美麗鄉村、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中國十佳小康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等稱譽,昔日的“空心村”已經成為今日的“關中民俗第一村”。 產業規劃:袁家村在產業方面可以總結為“一個品牌,兩個產業”:一個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價值估值已經超過 20 億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霸掖濉钡钠放疲梢孕蜗蟮亟庾x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鄉”,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內涵的“農”字號品牌,其產業與三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 +創新團隊 + 資本 + 互聯網的新思路、新模式將為袁家村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 兩個產業,一是指以傳統民俗和創意文化為核心的個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文化產品產業。二是指以特色農副和健康餐飲為核心的農副產品的種養殖、加工包裝和銷售產業。 經過多年發展,袁家村從鄉村旅游起步,市場規模和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品牌價值更為凸顯,第三產業強大直接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由傳統手工作坊到現代加工工廠再到連鎖加工企業,第二產業圍繞第三產業布局;第二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對優質農副產品的需求,拉動第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袁家村真正構建起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 運作模式:袁家村黨支部書記、袁家村關中印象體驗地創始人和設計者郭占武將袁家村的成功歸結于“村干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歸結為“以村集體領導為核心,村集體平臺為載體,構建產業共融、產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的村莊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1)以村集體領導為核心,以村民為主體。 組建了以村兩委為核心的村集體領導隊伍。袁家村在發展之初村集體就明確提出自主發展的路徑,堅持村民的主體地位,樹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讓村民當家做主,自主發展、自我發展。不管外界的誘惑和壓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權和控制權做交易,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確保全體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2)以村莊集體平臺為載體,組建股份合作制集體經濟組織。 為了盤活集體和群眾閑置資產,把散、弱農戶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緊密結合,實施村集體內部無物不股、無人不股、無事不股。將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集體保留 38%,其余 62% 量化到戶,參與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都可以持股。對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鋪、農家樂等經營性主體,可以自主選擇入股的店鋪,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圍不僅是本社區居民,還包括袁家村社區的經營戶。在合作社入股過程中,遵循全民參與、入股自愿、照顧小戶、限制大戶的原則。以產權同享為核心,所有入股農民與集體經濟組織共進退、同發展,極大促進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了村集體與農戶個體的均衡發展。 在管理上,由村委會牽頭,組建管理公司和協會,包括農家樂協會、小吃街協會、酒吧街協會,協會成員由商戶們自己推選,為協會提供義務服務,構建了自我治理的發展模式。 (3)實施產業融合,不斷提檔升級 不走傳統“由一產向二產和三產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產帶二產促一產,并立足品牌溢價的多維度產業共融”的發展路徑。從發展民俗旅游開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確定了推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拉動手工作坊興盛,形成了“前店后廠”和加工企業,企業不斷轉型升級拉動第二產業發展壯大,進而提升對優質農副產品的需求,推動了第一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三產帶二產促一產”的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形成,構建了一個相容共生、互補兼顧、層次遞進的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閉環產業鏈和成熟商業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 10 個,旅游服務企業 6 個,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紅薯等優質農產品基地 14 個。還大力推動農副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培育發展新動能和后勁。 (4)推進產權共有,推進三股改革 袁家村股權結構由基本股、交叉股、調節股三部分構成。①基本股,將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集體保留 38%,剩下 62% 分配到戶,每戶平均 20 萬元,每股年分紅 4 萬元,只有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才能持有,缺資金的農戶以土地每畝地折價 4 萬元入股。②交叉股,集體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鋪、農家樂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 460 家商鋪,可自主選擇入股店鋪。③調節股,全民參與、入股自愿,錢少先入、錢多少入,照顧小戶、限制大戶。實現了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的高度統一,全民參與、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通過調節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兩極分化,實現利益均衡。袁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入股分紅、房屋出租等財產性收入占 40.1%。 案例:泰山村 地理坐標:位于鄭州市南大學城龍湖鎮境內,距鄭州 16 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 20 公里。 村莊規模:占地面積 5000 畝,轄 9 個自然村,7 個村民組,現有人口 1500 余人。 開發主體:泰山村村委會開發主體成立村集體開發組織,引入了千稼集項目共同打造。 開發理念:結合黃帝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以“林業立村、生態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強村”思路發展鄉村特色旅游。2007 年,在外經商多年的喬宗旺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緊靠鄭州市區的區位優勢和黃帝文化的品牌優勢,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產業”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獲得榮譽:泰山村先后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南省最美鄉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態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諸多榮譽稱號。 產業規劃: (1)引進國內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過文旅產業引爆村莊 引進農業公司與泰山村合作,建設了千稼集景區,按照“原味鄉村”“民國風情”“激情歲月”三大主題,布局農耕文化演藝、民俗特色小吃、民間演藝表演、休閑游樂體驗、主題情景客棧、綠色有機農場六大產品業態,布局地方名小吃、農副產品、茶館戲臺、文創產品、主題客棧、民俗演出、情景演藝、歷史店鋪、兒童娛樂、競技游戲和創意農場采摘園等對多元主題業態,供游客體驗濃郁深厚的中原民俗歷史文化和鄉土鄉情。 (2)合作經營打造萬畝高效農業產業園,夯實產業基礎 農業公司與當地農民采用合作經營的方式打造萬畝農場,通過集中耕作,精細化管理,生產綠色有機雜糧蔬菜。實現統一配給,從源頭上保證食品的安全和質量,游客還享受純天然農土特產和土法加工食品,充分享受好看、好吃、好玩、好游、好住、好購、好心情的“七好”快樂體驗之旅。 (3)發展新型養老產業,打造新型鄉村養老典范 2016 年,泰山村與上海和佑養老集團舉行合作協議簽約儀式,雙方計劃在泰山村聯手打造新型鄉村養老典范,建設可安置 5000 名老人的鄉村養老項目,打造“城市老人到鄉村寄家養老”特色示范村?!班l村寄家養老”模式讓城市老人到近郊寄家養老,既有家的感覺,也能呼吸新鮮空氣、品嘗有機食品,以及享受護工細心的照料和社區醫養服務中心的健康管理。 (4)發展培訓產業,建立農村黨員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基地 泰山村每年承接各項培訓 20 多萬人次,泰山村有大中小會議室 8 個,其中一號會議室可以容納 550 人;可接待 2000 人同時就餐,可容納 1000 人入住。有高空培訓裝置2 座,高空攀巖墻 1 座,地面培訓設施如逃生墻、背摔臺、電網等多處。泰山村先后被鄭州市教育局指定為鄭州市中小學校外活動教育基地,被鄭州市人民政府明確為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被鄭州大學、河南民生學院等大專院校明確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被新鄭市人民政府指定為新鄭市黨員干部學習教育培訓基地。 運作模式 公司對外招商,免租金、免裝修、免流動資金、免物業費、免管理費、免營銷費,為商戶提供統一采購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后雙方五五分成,商戶承擔自己的人力、水電氣成本,公司承擔人力和推廣費用。 公司建立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戶成立了商戶委員會,對中心的采購、配送進行監督,經營風險由公司承擔。在這里經營的商戶一店一品,不重復,避免惡性競爭。 (2)泰山村走出了一條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 泰山村沒有完全依靠政府幫助,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條中國農村振興的道路。每個自然村的文化內涵、品位都不一樣,只有深挖文化和生態,通過優良的生態和優質的服務,把文化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生產力,把鄉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綠水變成經濟和社會效益,才能探索出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案例:竹泉村 地理坐標: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北部,距縣城 12 公里,距離臨沂市區約 65 公里,約 1.5小時車程。 村莊規模:村莊占地面積 1800 畝,包括竹泉村景區、紅石寨景區、桃花峪溶洞景區和原始森林景區等。 開發主體:2007 年,青島龍騰集團確定獨資開發竹泉村,并決定投資 1.56 億元進行整體打造。 開發理念:竹泉村在開發之初,秉承“先保護、后開發”的原則,確定了建設新村,騰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風貌系統,打造旅游接待服務吸引核;新是指按照鄉村振興的標準并結合居民現代生活需求建設新村,安置村民。 獲得榮譽:竹泉村于 2009 年被山東省旅游局命名為逍遙游示范點、自駕游示范點;2010 年被評為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2014 年,被農業部、住建部、原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的榮譽稱號。2016 年,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產業規劃 利用村莊世外桃源般美景和獨特沂蒙鄉村文化,開發具有沂蒙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按照鄉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提升自然休閑內涵,開發生態旅游業態,引導傳統農耕逐步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居度假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游發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莊品牌 編制古村落保護開發規劃,強化村莊保護。在充分挖掘和保護古村落民居、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的基礎上,美化村莊人居環境,將歷史文化底蘊轉變為具備生活體驗內容的特色文化村。挖掘沂蒙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打造成為弘揚農村生態文化的重要基地。 (3)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進一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深入推進標準化創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利用各類營銷宣傳渠道,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為當地村民開拓新的收入增長點,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運作模式 (1)實施政府指導、市場運作與村民自主有機結合的整體運作模式 青島龍騰集團作為竹泉村投資開發的主體,決定了由市場主導的首要原則,開發、經營和管理均采取市場化運作??h、鎮兩級政府分別成立旅游開發建設指揮部,選派專人專崗,出臺扶持政策,協調處理關系,解決制約因素。 (2)規劃先行,統籌兼顧景區的開發建設 秉承“保護性開發”的原則,高起點規劃,將生態保護和地方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掘作為規劃的重點,堅持在傳承中發揚、在保護中開發。通過有效的開發,形成新舊兩個竹泉村,景觀相互映襯,功能互為補充,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 (3)因地制宜,打造發展新模式 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資源優勢,以古村生態和沂蒙民俗為文化特色,大力開發鄉村休閑旅游業態。推進“一古一新”兩個竹泉協調發展,古村保留原有風貌,打造成為旅游接待休閑產業聚集地,新村按照現代新生活標準,為村民提供寬敞舒適的居住環境。村民利用宅院,發揮專長,圍繞“古村”開展旅游生意。兩村和諧發展,村民安居樂業。這種超前的規劃理念、新穎的產品設計,多贏的開發方式被譽為“竹泉模式”。 (4)以人為本,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 一是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新村按照高標準的規劃設計,對生活用電、自來水、路燈架設、路面硬化、水沖廁所、沼氣等設施進行統一的配套建設,并栽植綠化樹木,形成規劃整齊、環境整潔、配套完善的生態宜居村落。 二是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確定控制區域,對控制區內地下水開采、礦產資源利用、植被保護等進行嚴格管理。在景區的精心管理下,村內竹林面積逐步擴大,品種逐年增多,原有的臭水溝變成綠柳垂陰、魚蝦戲水的景觀河道。 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極大提高。游客的增多帶來了更多的信息,改變了村民的觀念。城市游客的增多,使村民剩余而零星的農副產品成為商品,不僅增強了村民的商品意識,更增強了村民根據社會需求生產商品的意識。 四是勞動就業得到改善提高。景區開發建設,對規劃區內的農民土地采取了租賃政策,村民有了旱澇保收的土地收入,同時景區建設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輔助勞力,又有一大部分村民有了新的經濟來源。旅游區的經營,又帶動了周邊特別是竹泉新村的第三產業,如零售商業、餐飲業、“農家樂”服務業等。 (5)管理規范,公共服務體系完善 竹泉村安全管理制度、環境衛生等各項制度健全,并設有應急預案,通過幾年的完善,已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性和標準化的制度體系。有標準的游客服務中心和醫療救護點,能集中處理垃圾,所有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才排放,形成了整潔、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 (6)保障項目投入,推進建設制度 公司按照涵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體系、環境提升標準體系、服務保障標準體系、產業經營標準體系和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美麗鄉村標準體系,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努力爭取各種渠道的政策資金,為美麗鄉村的開發建設提供資金保障,力求打造生態旅游精品。 (7)積極參與旅游標準化示范企業創建,提供項目支撐 2015 年,景區所在的沂南縣被原國家旅游局列為旅游標準化試點縣,竹泉村被列為第一批試點單位,各項標準建設正在不斷提升和完善,旅游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為生態文明(美麗)鄉村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案例:舍烹村 村莊規模:全村 487 戶、1294 人,總面積 9255 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 3401 畝,森林覆蓋率28.98%,林業占 23%,耕地占 57%,水田占 15%,其他占 14%。 開發理念:立足“1+6=1”的發展戰略,即立足旅游資源,實施產業富村、商貿活村、生態立村、旅游興村、科技強村,建成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發展示范區域,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 獲得榮譽:貴州省同步小康創建最佳示范村、第四屆全國文明村。 產業規劃: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將農業產業當作旅游來做,種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還充分挖掘科普價值、觀賞價值和旅游價值。在果園農田中建設休閑棧道、觀景平臺、休息設施、農業樂等設施;建設農耕文化園、百草園和百花園、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提升農業產業觀賞性、體驗性、科普性,實現了旅游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運作模式:三變模式(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源地。 2012 年 5 月,農民企業家陶正學回鄉發動大家成立盤縣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此后又成立了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銀湖合作社占股 20%)。通過合作社和旅游開發公司,舍烹及周邊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灘、自然風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體和村民的資產,再整合閑散資金和財政扶貧資金變成了村民和集體的股金,465 戶農戶 1161 名農民變成了合作社的股東。利用村莊絕美的自然風光、地質地貌、生態環境和區域小氣候等優勢,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山地旅游業和大健康產業,引入深圳蘇式山水有限公司、盤縣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等企業進駐,共同開發村莊資源。 引進企業的同時,銀湖合作社和娘娘山旅游公司支持 8 個村成立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村級經濟;采取合作社現金獎勵方式,鼓勵群眾積極從事農家旅館、農家飯店和特色種植養殖,提升園區服務配套設施。目前已有企業 17 家、農家飯店 30多家、農家旅館 12 家,激發了群眾的創業激情。 通過三變模式,舍烹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引入外部企業、群眾全面參與,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新道路,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升級。 案例:中郝峪 地理坐標: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博山大山深處,距城區 40 多公里。 村莊規模:中郝峪村共 113 戶、364 人,全村耕地面積 80 畝,山林、果林面積 2800 畝,是純山區村。 開發主體:2013 年中郝峪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了資源變資產、現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轉變。將全村山林、土地、房屋、農田承包權等以經營權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公司,通過公司來完善一、二、三產業機構框架,負責對全村所有經營性項目進行規劃設計、經營管理,并統一進行利益分配,同時,代表村集體和全體村民對外合作。 開發理念: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實施“公司 + 項目 + 村民入股”的綜合性發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東、戶戶當老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一體發展。 獲得榮譽:中郝峪村把鄉村旅游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導產業,農旅融合、旅商融合,從小微起步,步步規范,事事創新,不斷探索山區村莊發展鄉村旅游的新路子,2017 年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 2800 余萬元。先后獲得首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山東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好客山東最美鄉村”和“鄉村研學旅游目的地”等稱號。 產業規劃 中郝峪森林覆蓋率 96%,夏季平均氣溫低于 26℃。依托天然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養生養老產業,改造建設各類康養住宅 32 戶,配套康體休閑、無障礙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發展醫療服務、休養康復、農耕體驗等服務,形成居住—養老—休閑—康復—醫療等功能完善的新產業。截至目前,外來定居新村民 70 戶,全村年接待康養人數超過 3 萬人次,獲得全國森林康養示范基地稱號。 (2)大力發展鄉村民宿度假產業 村集體把村內 60 戶 180 多間閑置房屋有償收回,重新進行規劃設計,外貌力圖凸顯山村風貌,內部更加注重現代舒適,用來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產業。同時對全村婦女進行家政服務培訓,每戶院落配有一名管家服務員,持證上崗。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務標準》,嚴格落實民宿標準化服務,讓游客感受家一般的溫暖。 (3)大力發展高標準農業旅游產業 規范建設農家樂超過 100 戶,其中 10 家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25 家被評為山東省五星級或四星級農家樂。統一農家樂管理標準,制定行業規范,統一配送餐飲用具,達到省級農家樂衛生安全標準。突出家庭接待特色,游客接待戶戶有“絕活”,在不同農家感受不同的休閑體驗氛圍,村民全員進行旅游接待業務培訓,旅游接待從戶戶“游擊隊”轉變為整村“正規軍”。 運作模式:“中郝峪模式”: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重點,推動農產品生產、餐飲、醫療、教育等服務有機整合。建設美麗鄉村,著力于村容村貌整治、生態修復、特色挖掘以及合作社建設。同時進行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鼓勵村民以土地、山林、資金、勞動力入股,創新出“公司運作 + 單體承包 + 全體村民入股”的運營模式。 做活“公司主導 + 村民入股”的統一運營管理模式:公司對村子進行統一開發、運營、管理和推廣。村民以田地、農家樂、餐館等入股運營公司,與公司利益緊密綁定,形成運營合力。一方面解決了中郝峪鄉村旅游的服務標準、項目建設、品牌推廣等問題,另一方面帶動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在公司里,村集體占 21% 的股份,剩下根據村民自有房產、果園、勞動力等各種資產價值配相應比例股份。除經營收入以外,每年獲得公司分紅。在經營上,公司統一負責村子的項目開發、運營和宣傳。公司統一運營分配客人,業戶只負責搞好接待、服務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村莊所有項目價格全部由公司統一制定、統一收費。
(1)獨創千稼集與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經營模式
(1)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引爆村莊發展
(1)大力發展鄉村養生養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