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做好鄉村建設發展規劃的幾個問題
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研究專家 劉年艷
一、村莊規劃是鄉村發展的百年大計
據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地結合實際,就鄉村振興各類規劃的編制作了大量工作。規劃的編制提高了社會各界對鄉村發展的新認識,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的全面開展。然而,也有些地方在編制具體的鄉村規劃過程中,尚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缺乏新發展思路。不十分清楚鄉村振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沒能準確把握新時代發展背景及傳統農村總體發展趨勢。對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如何展開,如何布局新發展格局,缺乏新思路與新舉措。采取的是“老酒裝新瓶”傳統的工作套路。表面上在搞鄉村振興,但在具體的規劃中,往往是選擇幾個“農家樂”,修幾條鄉間小路,搞幾間民宅整修戴帽,樣子好看,至于鄉村振興究竟做什么并不是很清楚。這叫形式上的“鄉村振興”,內容上的“自欺欺人”。二是重視“鄉村畫畫”。先期不研究一個地方的基礎條件,不分析一個區域總體發展趨勢,不進行鄉村振興具體的戰略規劃。由于上級對工作進度要求緊,結果是,層層要規劃,到處做設計。鄉村振興規劃方案只能千篇一律。規劃之前沒有策劃,具體發展條件不研究,從國外經驗開始,至列舉其他地方案例止,有大棚,有采摘,有體驗,徽派民宿等等,圖片一大堆,所有設計大同小異。鄉村振興規劃成了鄉村振興“畫畫”。這樣的鄉村規劃,既指導不了具體的鄉村振興,也會造成鄉村發展的嚴重后果。三是樂于參觀考察,長于模仿振興。參觀考察成功示范點,是各地都非常樂意辦的事?,F在,只要某個地方的村、鎮有點名氣,全國各地干部就會蜂擁而至去考察,各地的考察團倒反過來又推動了某個地方的鄉村旅游發展。參觀考察主要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并不是心領神會。其結果是,看別人的很好,做自己的很難。有的地方看別人搞一個“水鎮”,回去也建一個古城,看見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在北方也搞南景北移,大造風景,所以,全國“古城”、“古鎮”,“古村”復興,已經成為“爛尾樓“工程的潛在風險。四是重視外面和尚會念經,不重視自力更生。圍繞鄉村振興,引項目,搞流轉,創產業,促招商,真是熱火朝天。項目,產業與鄉村振興是什么關系,市場在哪里,是沒有人去認真研究過的。更談不上如何組織村莊農民實現“我的鄉村我振興”。五是不知道長板與短板,優勢與劣勢。有些地區,各種資源條件很好,在新形勢下有做好鄉村振興的強烈愿望,但不知道如何下手,抓手在哪里,很難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如何通過具體的項目實施來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從局部振興如何帶動區域性的全面振興,沒有實實在在的辦法。在做規劃的過程中,大家普遍反映,往往規劃做完后,不知道做的是一個什么規劃,以至于規劃沒有做好,委托規劃的主體機構不滿意。反復請人做規劃在一些地方時有發生。
規劃是一項工程的具體謀劃。要做好規劃,需要了解誰要做,為誰做規劃。因為,不同的主體,代表的利益訴求不同,對規劃要求也不一樣。通常,鄉村規劃主體有政府部門、鄉鎮、村,也有一個特定經營主體為做好一項事業需要做好具體項目規劃。
一項規劃反映的是某個事業的發展謀劃,與具體的社會經濟活動緊密相聯。從縣域來看,主要有縣(市)鄉村振興發展規劃、鄉鎮鄉村振興發展規劃、村莊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從規劃的性質來看,又有各專業類別發展規劃,如產業發展規劃、國土發展規劃、文化發展規劃、現代產業園區規劃、鄉村特色小鎮發展規劃、交通道路規劃等等。凡是要做一件事,就需要做一個規劃。然而,不同類別規劃,其要求是不一樣的。在一個區域里面,特別是在縣域發展過程中,各類規劃相互銜接,共同服務區域發展。
一是政策性。村莊規劃要體現村莊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村莊實踐。體現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富裕”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要對好標,明確階段性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最終目標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社會主義新鄉村發展目標。
二是總體性。村莊規劃是對村莊發展的總體謀劃。從規劃的對象來看,是對一個特定村莊的總體規劃。要規劃好一個村莊的總體發展,需要把握三個維度:其一,需要規劃好村莊發展要素及其功能發展的空間布局?;镜囊厥巧a、生活、生態,以及圍繞“三生”的服務資源。其二,需要規劃好面向未來發展的傳統村莊向現代村莊發展形態的轉型。其三,需要規劃好未來村莊發展與區域發展相融合的村莊功能創新。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研究一個村莊的具體特點及發展的類型特征,科學分析它所具有的自然、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的條件,對標發展目標,研究發展的短板與優勢。
三是可操作性。村莊規劃內容,要滿足鄉村振興的具體要求。首先,要做好對標。對標鄉村振興總體目標與要求,結合村莊實際,編制村莊具體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其次,要明確村莊發展的戰略定位。村莊發展的戰略定位要體現以村民為中心,實現村莊民眾服務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在分析長板與短板,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上,重點做好“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生態”五大振興的具體規劃。比如村莊產業如何發展、現代治理如何構建、鄉村精神如何塑造與鄉村文化如何振興、生態文明社會形態如何在村莊社區建設中得到實踐,基礎設施如何構建,新集體經濟如何不斷壯大與發展,如何實現村莊民眾生產、生活、生態在村莊空間布局與空間的高效利用。鄉村公共事業如何做好資源配置與創新發展。
從本質上看,村莊規劃就是村莊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明確發展目標,找準發展路線,創新發展內容,籌劃發展措施,在做好“對標、對表、對用”中創新發展路徑。
制定村莊規劃發展目標,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鄉村振興的目標是明確的,到2035年,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發展目標。二是村莊發展的綜合條件。發展條件是基于村莊發展目標與戰略定位的要求,實現村莊發展目標所應該具有現實的與潛在的服務能力。分析發展條件,需要找準村莊發展的基礎平臺,充分考慮一個村發展的現實條件,如自然、人文資源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性條件等等。三是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治理有效”五個方面來細化村莊具體的發展目標。實現總體目標與階段目標,總體目標與門類目標的有機統一。由此,編制村莊發展具體的目標體系。
尋找發展路線,需要把握“一條主線,三個趨勢”。“一條主線”,就是要圍繞把我國農村建設成為美麗文明富裕的社會主義新鄉村這條主線來推進村莊鄉村振興。實現黨的全面領導,建設起新集體經濟的物質基礎,帶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握“三個趨勢”,就是要立足鄉村發展的現實基礎與發展變化的趨勢,回歸鄉村本源,面向鄉村發展的未來,推進鄉村建設。一是要把握鄉村發展的總體趨勢,朝著鄉村社區形態發展方向,實現鄉村發展形態由傳統村落向鄉村社區發展轉型。以構建現代鄉村社區為總攬,通過推動鄉村主體創新,鄉村功能創新,鄉村服務創新來實現。二是要把握鄉村空間優化需要,朝著服務鄉村民眾生產、生活的方向,體現服務村莊民眾與服務社會功能,實現村莊布局優化合理,利用高效。鄉村是全社會的鄉村,更是鄉村民眾的家園。通過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的鄉村微觀基礎,構建起以人為本,體現區域化特色,發揮現代鄉村服務功能的鄉村空間布局。三是要把握鄉村發展的新功能,朝著發揮鄉村現代功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方向,立足區域發展與鄉村自身發展要求,構建科學與合理的以城鄉、區域、村鎮、農業勞動與非農業勞動為內容的新鄉村關系。
村莊鄉村振興路徑創新需要在三個方面來展現:一是圍繞傳統“三農”向未來“新三農”轉型發展,做好村莊鄉村振興的路徑創新。通過培育與發展新型鄉村主體,創新鄉村特色產業,推進新鄉村社區建設來實現。二是圍繞“道路、改革、發展、建設”在村莊的實踐需要,推進路徑創新。明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展與壯大集體經濟成份,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發展中的實踐創新。圍繞促進鄉村發展活力,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創新治理體系。實現綠色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著眼鄉村民眾需要與鄉村功能創新需要,在不斷對標過程中,把握與加快補齊鄉村社會建設的短板。鄉村發展與建設要重點實現四個結合:其一,與現代鄉村社區化建設相結合。創新治理方式,為區域一體化創造條件。其二,與鄉村社區發展所需要的社會資源高效配置相結合。圍繞居民的需要,配置區域一體化教育、養老、健康、安全、就業服務等資源。其三,與鄉村居民現代生活方式的需要相結合。為鄉村民眾享有充分的現代文明成果提供便利。四是與建設鄉村精神,塑造鄉村發展靈魂相結合。立足鄉村民眾的精神文化需要,配置相關資源,提供配套服務。創新鄉村文化產業,推動文化交流,創建區域鄉村民眾精神家園。三是走融合發展、共同富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中國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發展路徑要在“五大振興”上尋找突破。一是做好產業振興。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突出傳統農業向高質量發展農業方向轉型升級,重點創新鄉村特色新型產業。推動由單一產業向鄉村集群式產業的發展。二是做好人才振興。強調鄉土人才、社會人才、新型農民共同構成鄉村人才群體,將留人、引人、提供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優化環境作為人才振興的基礎,以人才振興促進村莊發展。三是做好文化振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以培育良好“三風”為抓手,推進“良好鄉風,美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四是做好組織振興。以建設善治鄉村為抓手,加快推進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創新,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優秀的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確保鄉村治理有序有效,鄉村社會安定和諧,充滿活力。五是做好生態振興。將生態文明知識,文明生活,文明制度,文明成果與鄉村精神建設融為一體。推進生態綠色發展。實現山清水秀城鄉共美美好愿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與生態產品消費的需要,實現生態治理、生態管護、生態保育、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相結合,推動生態景觀化、精品化、資源化,創新生態產業與生態產品。
靈魂,是人們精神、思想、情感、人格、良知的綜合反映,決定著人們的精神狀態與行為方式。鄉村靈魂,是鄉村社區、村莊民眾群體精神、思想、情感、人格、良知的綜合反映,決定著鄉村社區、村莊整體的精神狀態與群體治理能力。鄉村精神體現一個村莊的文明程度。
鄉村靈魂,也是鄉村精神,其表現形式是鄉村文化。從本質上看,鄉村發展的靈魂,是鄉村文化內核的外在呈現。作為鄉村靈魂的鄉村文化元素需要滿足三個本質的規定性:一是超越個性化的文化表現,是一個村莊農民群體共同遵守的價值準則;二是超越文化發展歷史階段,是一個村莊長久的相對恒定的發展價值;三是一個鄉村群體對本原自我的尋找與精神再現,是一個鄉村有別于其他鄉村的最本質的差別,也是鄉村發展與存在的個性。
建設鄉村精神,需要應對五大挑戰,加快推進鄉村建設。一是應對鄉村居民集體歸屬感失落的挑戰。加快發展壯大新鄉村集體經濟,夯實黨的核心地位,發揮組織農民與主心骨作用。加快補齊鄉村公共事業資源。二是應對鄉村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的挑戰。推進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發揮鄉村產業組織農民、教育農民、富裕農民的產業功能。三是應對廣大農民在農村發展的希望與前途渠道“窄、小、堵”的挑戰。主要通過推進鄉村業態、形態創新,發展新型產業,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滯后社會總體發展水平,按照現代鄉村發展的需要配置現代鄉村發展所需的綜合服務功能。四是應對有些村莊非鄉村化加快的挑戰。推進新鄉村社區化建設。以鄉村精神建設為抓手,推進鄉村文化承與新文化創新。五是應對城鄉、工農、農業勞動與非農業勞動二元發展的挑戰。加快構建治理體制與機制,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
建設鄉村精神,鑄造鄉村靈魂,要從創新鄉村文化載體功能與塑造鄉村民眾的新生活方式開始,通過推動“五位一體”鄉村文化建設,組織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來實現。
一是培育精神價值文化。鄉村精神文化價值的創建要以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總攬,傳承傳統鄉村文化與培育農村新文化相結合,適應我國新農民化、新農業化、新農村化、新城鎮化發展趨勢,引導農民樹立“生態、科學、誠信、勤勞、開放、友愛、法律”的新觀念,以新觀念,推動鄉村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的形成。
二是建設鄉村風貌文化。鄉村風貌是鄉村文化的外在表現,也是滿足大眾多元化鄉村文化需求的載體。鄉村風貌建設要立足現有村莊風貌特色,按照生態和諧、藝術美感、文化傳承的總要求,創建生態宜居家園,創新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創意鄉村風格,以此形成獨具特色的村莊風貌。以優美的鄉村風貌,豐富與展現鄉村文化。
三是推進鄉村精神家園建設。鄉村精神家園,是鄉村民眾精神境界的總體,是農民的精神歸宿,是情感依托與自由心靈獨有的心靈空間。精神家園要體現“親情友情的人文關懷,寧靜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諧家園,文化傳承的心靈啟迪”。結合鄉村歷史呈現、創建鄉村大眾精神文化活動及場所、推展鄉村人物與人格標榜,張揚“真、善、美”,引領塑造鄉村精神家園。
四是推進文化治理。我國農村發展的社會基礎是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及宗族社群為主體的農耕文化。這是與城市或者其他國家農村最顯著的不同點。長期以來,以倫理為基礎的文化治理是我國鄉村社會治理的法理基礎。在新時期,結合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總要求,創新農村傳統的文化治理,構建民事、民治、民享的民權治理方式,推進農民人本主義文化建設,是我國鄉村現代治理面臨的新課題。
五是創新產業形態的文化。創新產業形態的文化要從以下方面來展開:加強對傳統農業產業及其生產方式的保存及傳承,結合市場需求,推動傳統產業功能向新產業資源的轉型,在此基礎上,培育新型產業;結合一個村莊的獨特資源優勢,引進與創新新型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文化元素為特征的文化產業,以文化產業的創新,推動文化傳承;提高文化元素在傳統農業產業中的地位,使新型產業成為鄉村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
塑造鄉村精神,需要加快推進“五化”落地鄉村。一是要有鄉村特色。特色化要求體現鄉村文化元素,呈現鄉村個性與性格。二是要體現區域化,呈現一個地方區域特色。三是要實現文化化,有鄉村特色的文化表現。四是要景觀化。鄉村是美麗的鄉村,是人們向往的美麗家園。五是村莊品牌化。打造村莊品牌體系。形成公共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體系。
塑造鄉村精神,需要塑造鄉村民眾文明素養。一是培育文明新鄉風。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創造符合農村特色的有效形式,強化宣傳教育引導,傳承創新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培育良好新家風。弘揚與傳承“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友善、社會和睦、守望相助”家庭美德。以家風帶村風,以村風促民風。三是培育淳樸新民風。開展“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活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開展專項文明行動,遏制大操大辦、相互攀比、“天價彩禮”、“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倡導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優良傳統,培育鄉村文明新風。
(一)村莊規劃與縣域多門類規劃的關系。
首先,積極有序推進區域規劃,做到“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對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盡快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各類規劃的內容與功能相互滿足。其次,引領與支撐相協調。引領,就是要發揮上級或者宏觀規劃對村莊規劃的引領與指導作用。同時,發揮村莊規劃在內容與功能方面,對縣區域規劃在實施中的支撐作用。第三,實現三個結合。村莊規劃要與村莊發展實際相結合,與縣域宏觀規劃內容相結合,與中央鄉村振興政策要求相結合。
(二)村莊布局分類指導與村莊特色個性化發展的關系。
為便于推進鄉村振興,全國村莊主要分有四大類:第一類是“集聚提升類村莊”,即“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在的一般村莊,占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是鄉村振興的重點”,集聚提升類村莊應當“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A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鼓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持,支持農業、工貿、休閑服務等專業化村莊發展”。第二類是“城郊融合類村莊”,即“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村莊”。第三類是“特色保護類村莊”。第四類是“搬遷撤并類村莊”,對位于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搬遷等方式,實施村莊搬遷撤并,統籌解決村民生活、生態保護等問題”。要知道,村莊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村莊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提出一般性的解決方案。就一個具體的村莊規劃來說,必須研究一個特定村莊的實際情況,著眼于所要規劃村莊的發展,滿足實現村莊振興的需要來做好村莊具體的規劃。規劃是村莊發展個性化的謀劃。切不可千篇一律。
(三)保護性發展與創新性發展的關系。
保護,是保護農村的傳統文化,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實現創新性發展,塑造鄉村精神。正確處理好保護性與創新性的關系,需要把握以下幾點:首先,要做好保護。尊重鄉村文化的客觀性,為傳承好創造條件。其次,要保存好。保存,是文化創新的基礎。一切文化創新都具有文化價值的二重性特征,時代化與歷史性統一。一切文化成果都有超越時代局限的元素。要真正做好鄉村文化的傳承,就要堅持在傳承中保存,在保存中創新。沒有保存,文化的元素就不完整。第三,尋找精神內核。鄉村文化內核是農民生產與生活方式長期固化與鑄造而成的核心文化元素,是一個村莊農民文化的核心價值。第四,推進文化的時代化創新。以鄉村文化時代化創新為抓手,實現反映時代,服務時代文化創新的有機結合。當代,智能、開放、創新、生態、和諧的社會價值已經成為鄉村發展的時代主流需求。這是鄉村文化傳承必須考慮的時代背景。第五,推進文化的社會實踐。農民的文化實踐是以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變革為基礎來展開,通過廣大農民的文化實踐活動,內化精神文化的價值,從而形成一個村莊特有鄉村文化。第六,推進文化的物化。注重文化載體的創新與建設,讓文化可感,可視,可體驗。第七,實現文化的大眾化。使文化傳承與創新成為鄉村民眾的群眾運動,通過群眾的文化實踐,使之成為農民的人格修養、行為規范、價值尺度與鄉村風尚。
(四)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
總體來說,村莊管理與運行的支撐體系,由硬件與軟件兩類構成,主要表現為公共產品、治理體系與鄉村精神三個方面。
硬件建設將通過鄉村公共產品建設來實現。其要求是,圍繞服務與滿足鄉村主體形成與發展的需求來展開,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新道路。滿足新型交通工具運行,適應未來農業機械化需要,提升道路的綜合功能。二是新網絡。適應智能化鄉村產業與智慧鄉村生活的需要,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三是新安全。保障鄉村民眾生活健康與人身安全,建立健全動植物疫情防控、農業病蟲害防止及防災救災安全網絡。四是新資源。按照鄉村農民居民化發展的需要,配置鄉村發展的教育、醫療、創新創業等社會服務資源。
軟件建設將以鄉村現代治理能力建設與鄉村精神建設為主體形式。鄉村新治理體系的構建,要按照區域化原則,推進鄉村新發展格局形成,構建區域現代治理體系基礎。由“善治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善治”。以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總體要求,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五)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關系。
首先,對標社會發展的總目標。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次,對標鄉村振興發展目標。到二〇三五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民就業質量顯著提高,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到二〇五〇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全面實現。第三,發揮對標功能,規劃戰略任務。一是要對標引領。以總體與階段性目標為引領,準確把握村莊鄉村振興的行動路線不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二是對標指導。以總目標與鄉村振興的目標為依據,結合鄉村振興階段性發展目標,規劃并制定出具體的戰略任務。三是對標調整。要做好四個對標:一是對標農業現代化。強調農業裝備及其智能化是農業生產與經營的主要動力,通過現代科技的廣泛應用及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來組織生產與經營,極大滿足人們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二是對標農民收入可持續性增長。以提高農民的增收能力為出發點與落腳點,通過發展高效現代農業,提高農民收益能力,同時,通過大力發展新型鄉村產業,拓寬農民收益渠道,為農民收益提高創造條件。還要通過創新農民的收益權的實現方式來拓展收入渠道,構建多元權益增長與利益共享的鏈結機制,實現農民收益的多元化與可持續增長。三是對標農村現代化。圍繞農民的全面進步,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業的全面升級,做好村莊的基礎性工作,為實現農村現代化創造條件。四是對標區域化發展。培育村莊區域特色,打造村莊新型產業優勢。在構建村莊治理體系方面對接區域現代治理一體化。四是對標未來鄉村社區建設的需要。對標推動傳統村莊向未來鄉村社區轉型。將村莊建成鄉村民眾宜居宜業的社會主義新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