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也稱觀光農業、旅游農業,是以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耕文化、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生態、農家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為資源條件,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體驗、教育、娛樂等多種服務的農業經營活動。
從農村產業層面來看,休閑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旅游及服務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也是具有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多功能的現代農業。
一、發展休閑農業會遇到哪些問題?
現階段休閑農業發展的導致阻礙,導致問題產生的主要有對休閑農業認識不足、管理滯后、服務欠缺等原因。
1.規劃缺位(做休閑農業要有一個明確的規劃)
很多休閑農業項目沒有認識到策劃咨詢與規劃設計的價值,不愿意花代價邀請專業機構編制具有指導價值的策劃咨詢與規劃設計方案,導致整體開發水平比較低下。
2.同質競爭(創意、創新才是現在消費者所喜歡的)
看到別人干什么賺錢,自己就干什么,簡單的模仿最后導致白熱化的同質競爭,成為休閑農業領域的通病。
3.人才缺乏(人才的缺乏導致其受到阻礙,培養人才是關鍵)
不論是進入休閑農業領域的大企業,還是從事農家樂經營的農戶,開發與經營管理人才都非常地缺乏,如何依托政府支持、對接相關機構,在人才培訓與引導高素質專業人才進入休閑農業領域方面獲得實質性地突破是一個重要課題。
4.資金不足(做休閑農業,一定要考慮的問題)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資金(或者干脆就是為了騙取政策資金)來打造的休閑農業項目將很難獲得持續生存,更談不上大的發展,盈利模式與融資模式的創新,才是休閑農業資金困境的出路。
休閑農業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服務功能,緊密聯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將農業從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功能向原料供應、生態涵養、文化傳承、人文創意等多功能擴展,實現大農業與大旅游的有機結合。
根據區位、資源、文化背景等條件,我國休閑農業的區域空間布局主要有: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當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分類標準,休閑農業發展模式有不同的分類方式。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善、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把鄉村民宿和特色小鎮作為當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模式。
二、休閑農業主要發展模式
1.都市農業和名勝景區周邊連片開發型
為滿足城市多方面需求發展起來的都市農業,位于市區周圍的近郊(也可能鑲嵌在市區內部)和客源豐富名勝景區周邊,二者是休閑農業布局和發展的重要區域,適合政府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這種模式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服務,主要經營類型包括相對集中聯片的休閑度假村、休閑農莊、農業嘉年華、市民農園、農事體驗樂園以及民宿和鄉村酒店,在北京、上海、成都以及海南、云南等區域較常見。
2.自然生態區的觀光養生型
山區、濱水地區與草原地區具有獨特氣候、植被、生態和人文資源,是重要的特色休閑農業功能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出了農業生態游、農業景觀游、民俗風情游、特色農牧漁業為主的休閑農莊和農家樂。同時,結合特色村落、小城鎮建設,以新農村格局和古村鎮宅院建筑為旅游標志物,開發觀光旅游,涵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型、民族村寨型、新村風貌型和古鎮建筑型。
3.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型
通過保護特色村莊和田園風光,以特色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游標志物,突顯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游活動,豐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4.農家樂、觀光采摘、民宿等多形態
傳統特色農區是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同時,立足當地農業資源、農耕文化、生產條件和自然景觀,通過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強化農業生產過程和產品功能創意,提升文化內涵,發展出景觀農業、農事節慶、觀光采摘、特色動植物觀賞以及各種農業園區、主題公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