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人自建的代理機構庫,是否屬于“以入圍方式設置政府采購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而應被清理?是否構成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對此,財政部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日前,財政部發布《關于開展政府采購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專項清理的通知》( 財辦庫〔2021〕14號,以下簡稱“14號文”),決定開展政府采購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專項清理工作。清理范圍包括:除小額零星采購適用的協議供貨、定點采購外,對于政府采購限額標準以上或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采購項目,通過入圍等方式設置的、作為參加政府采購活動資格條件的各類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等供應商庫。按照工作安排,3月15日前,各級、各地采購單位應完成自查階段的工作,將本單位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自查和清理情況報送同級財政部門。中央單位也要同步開展自查清理,于2021年3月15日前將自查清理情況報送財政部。
那么,采購人通過比選、招標等方式建立的政府采購代理機構庫、審計咨詢公司庫和會計事務所庫,是否屬于此次清理范圍?有網友在財政部國庫司官方網站“交流互動”欄目提出了這樣的詢問。該網友認為,建立這一類型的庫,是采購人為了方便做好采購工作而自主選擇的,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通過“將一個采購項目進行一次委托”來實現,每次委托項目的金額沒有超過政府采購限額標準,且不在集中采購目錄以內,應屬于非政府采購行為,不納入此次清理范圍。
對此,財政部回復稱,留言所述的通過入圍等方式設置的、作為參加政府采購活動資格條件的各類審計咨詢公司、會計事務所等供應商庫,屬于此次清理范圍,采購代理機構庫不屬于此次清理范圍。對于同一品目或者同一采購項目年度采購預算超過政府采購預算限額標準,采購人需要多頻次采購的采購項目,若其合計金額超過采購限額標準,應當執行政府采購的相關規定。對于同一品目或者同一采購項目年度采購預算未超過政府采購預算限額標準的項目,財政部不鼓勵通過設立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的方式開展采購活動。
此外,還有網友留言詢問,對于招標代理服務業務,現在很多采購單位通過公開遴選、征集幾家代理機構入庫,并約定服務期為自合同簽訂之日起一年內、兩年內等。代理機構屬于政府采購領域的供應商嗎?通過入圍等方式設置的招標代理機構庫,是否屬于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財政部關于促進政府采購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的通知》(財庫〔2019〕38號,以下簡稱“38號文”)、14號文對此均未明確。財政部回復稱,根據《政府采購法》的規定,采購人應當自行選擇采購代理機構。留言所述情形不屬于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情形。
2019年7月,財政部發布38號文,以貫徹落實《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方案》中關于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的具體要求,推動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政府采購市場體系。其中明確,全面清理政府采購領域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并著重列舉了“除小額零星采購適用的協議供貨、定點采購以及財政部另有規定的情形外,通過入圍方式設置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作為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資格條件,妨礙供應商進入政府采購市場”等內容。38號文發布后,采購人自建的代理機構庫是否屬于上述應被清理范圍,業界觀點不一。多數業界人士認為,采購人無論是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政府采購方式還是其他方式遴選集中采購機構之外的社會代理機構,建立代理機構庫,均系其法定權利,此行為不屬于政府采購,因而不屬于38號文的清理范疇。有專家指出,38號文禁止資質入圍,除確保供應商公平、平等競爭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用意是強調量價對等原則。以公開招標為例,公開招標一定意味著唯一的供應商,并簽署量價對應的合同。即基于一個采購預算下的項目實施政府采購,只能采購一家供應商的產品或服務,當然,這一采購項目可根據預算金額和具體內容劃分為若干標段,每一標段選擇一家供應商,供應商可兼投不兼中。多家供應商同時入圍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據。此次財政部發布14號文,在38號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全面清理政府采購領域違反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推動政府采購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同時為政府采購框架協議采購方式的適用及推廣奠定基礎。財政部國庫司在其官方網站就代理機構庫是否屬于應被清理對象的回復,對地方領會相關政策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