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之外,國務院總理還撰寫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以下簡稱《方針》),明確指出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政府改革的主要方向。
從文中的主要發展思路來看,歷經數年始終未能解決的地方債務終于迎來轉機;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大背景下,解決地方債務的思路已經基本成型:
深化財政改革,建立政府融資體系
地方債務是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因此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決。因此,未來的財政改革、建立現代財稅體系,對于化解地方債務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財政部長的近期文章中,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完善規范、安全、高效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根據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需要以及財政可持續的要求,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
這意味著未來地方財政的新增債務需求可以通過合規化、定向債務工具的方式實現。財政舉債將進一步“開明渠”,通過匹配需求、專項工具調節的方式避免地方債務負擔的加重;同時對于存量債務也能更好的騰出空間,逐步將債務風險緩釋、長期化,從根本上解決地方債務風險。
在開明渠的同時,財政也會進一步加強“堵暗道”的監管力度。針對預算管理與隱性債務的治理力度會逐步加強,現代財稅體系逐漸建立,地方財政“緊日子”將持續貫穿整個十四五。
約束政府投資,堅持公益、基本屬性
在建立政府融資體系的同時,如何管好政府的支出、界定政府投資的合理性、實現財政投資的有效性將成為重要話題;畢竟有許多地方政府仍然在進行一些無序投資、無效投資,尚未厘清政府職能的邊界。
在《方針》中就對此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要合理區分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結合近期的文件和《政府投資條例》來看,未來政府投資的范疇將進一步限定在公益性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中;減少地方政府“大包大攬”的無序投資,把政府投資與支出的范疇進行縮減。這一舉措將有效減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負擔,也讓地方政府能夠聚焦“六保六穩”與補短板工作。
在地方債務負擔的高壓下,地方政府必須通過壓縮支出來不斷改善資產負債表;也只有長期的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債務化解的目標。
城投運作雙軌,劃清權責風險界限
財政改革的方向已經明朗,那么城投何去何從呢?從當下的趨勢來看,在城投逐漸企業化、進行市場化改革后,城投未來將逐漸轉為“雙軌制”運作。通過將公益性項目與市場化項目進行分賬管理,實現兼顧公益性與市場化投資的目標。
從改革的思路來看,財政應當與城投債務劃清界限。但從現實情況來看,非常難以實現;不僅是因為城投背負了非常大規模的存量政府債務,也是因為如今城投依然肩負著一部分公益性項目投資的責任。
因此,城投不改革不行,但完全改革也不行;只能通過“雙軌制”實現不同債務管理的目標。公益性項目的投資與負債,逐漸與財政預算進行銜接,實現地方債務的全口徑管理;市場化項目則完全市場化運作、自負盈虧,政府僅承擔出資人責任。在這樣的制度下,城投債也將逐漸產生變化,完全剛性兌付的信用時代,已經隨著近期的違約風波徹底消逝。
堅持市場改革,從信用轉為項目融資
當年地方債務為何無序擴張?這與融資機制有很大關聯,在直接掛鉤政府信用的情況下,債務率并不構成債務擴張的負擔,但信用風險與債務風險也隨之顯現。因此,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清晰的看到,未來政府與城投融資的模式正在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從信用融資轉向項目融資。
在財政與城投不再提供無限兜底后,項目本身的現金流就成了評判項目的唯一標準。這既有利于從源頭約束地方債務、防止無序投資,也進一步促進了項目的市場化運作。讓符合需求的、各方認可的項目落地發芽,同時把非必要的、沒有回報的項目從源頭上停止推進。
同時,項目融資也有利于建立更為公平的市場融資機制,避免自由市場帶來的高度集中、使得地區發展出現進一步的分化。畢竟,未來五年我們的目標是建立國內大循環體系、彌補地區發展差距;去掉某些光環的加持、讓融資回歸項目本身,是更合理也是更符合需求的操作。
結語
從根本上看,地方債務率雖然高,但風險并不大;但從微觀上看,地方債務牽涉的面太深、太廣,牽一發動全身,改革這一步必須邁出。
因此,在解決地方債務問題的過程中,債務問題本身或許并不是受影響最大的一面,但地方治理、財稅體系、金融機構、監管機制、投資模式,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